九月的斧头湖,水光潋滟,蓝天白云。由武汉城发集团所属交投集团投资建设的武汉都市圈环线汉南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斧头湖一号高架桥工地旁,成群白鹭翩然舞动在水面:它们时而掠过钢栈桥与墩体,时而栖息于桥边水草,洁白的羽翼倒映在碧波之上,构筑了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这并非偶然的风景,而是项目团队践行生态承诺的无声勋章。

项目路线横贯斧头湖水域的生态敏感区,团队构建起严密的生态防护网络,以地方环保法规为行动铁律,设置建立粉尘、噪声、水质等监测点,建立起覆盖“水、气、声、渣”全维度环保管控体系,将生态红线深深刻入建设蓝图。
斧头湖水域的每一处,都是生态考卷上的关键得分。“水中施工,十米三道防护网”,如同在湖面筑起三道生态长城。钢栈桥施工区域,采用特制围挡及围油栏网严密拦截浮渣和油污,工人定期巡湖清理,确保施工“片叶不沾身”。岸上,雨污分流系统全面铺展,拌合站废水被引入成套净化设备,处理水质清澈如许,经检测达标后才谨慎排放。桩基施工中,成品钢制泥浆箱化身“移动环保堡垒”,防止泥浆外溢。项目环保工作人员定期全线检测,如哨兵般巡查施工区域环保问题,始终守护着这碧湖清波。

在扬尘治理战场,科技与匠心并重。土方开挖区,雾炮车如游龙吞吐云雾,瞬间锁住尘埃。渣土运输车辆“全副武装”——密闭式货箱、自动冲洗平台、GPS轨迹追踪,确保“上路不撒漏,出场不带泥”。试验室危化品专库存储,废液收集瓶如列队士兵,等待专业机构“点对点”清运。环保信用评价如悬顶之剑,倒逼每一个环节精益求精。

为守护湖畔居民的静谧生活,项目奏响“降噪三部曲”:设备优选——液压机械替代振动设备,低噪机型优先入场;空间隔离——拌合站选址远离居民区200米外;错峰作业——夜间禁用高噪设备,确需施工必先获批并公告致意。强噪声设备被“禁闭”在吸音棉包裹的隔音棚内,场界噪声监测仪24小时“耳听八方”。施工车辆统一走施工便道,行经村庄附近自觉“噤声”缓行,以克制换得和谐。

工地废弃物在这里经历“绿色重生”。施工余料分类归集,经处理蝶变为崭新建材:渣土经筛选变身路基填料;可回收物专箱收集,定期“赴约”再生工厂。即便是混凝土碎块,也被破碎成骨料,重新投入建设洪流。固废管理台账如绿色账本,每一笔“资源转化”清晰可溯。
如今,当全长8300余米的斧头湖一号钢栈桥如钢铁长龙横卧水面,其映照的不仅是建设者的汗水,更是生态优先的答卷。钢栈桥及主体工程施工期间,斧头湖作业区水质监测数据持续优良,周边湿地未受侵扰。正是这份对自然的敬畏,引来了白鹭的栖息。它们掠过工地林立的桩基,停驻在防护网外的浅滩,俨然成为生态成效的“第三方认证”——工业巨人以谦卑姿态与自然对话,终获生灵信任。

“无意争潋滟,洁羽自潺湲”。建设者们以环保护航的坚实步履,让斧头湖的潋滟波光依旧纯粹,让白鹭的洁白羽翼自在翩跹。这座跨越碧波的长桥,不仅将连通武汉都市圈的交通动脉,更架起了一座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融的虹桥——它向未来宣告:真正的现代化工程,必以青山为基,以绿水为脉,以对万物生灵的深切尊重浇筑永恒。当未来车流在桥面平稳飞驰,桥下白鹭依旧从容展翅——这,便是城发“开路先锋”们用匠心书写的最动人生态诗行。
